大连本轮疫情中的新冠病毒来自哪里?
1、从时间上判断 ,病毒一定是来自外界。通过大数据分析,大连疫情与北京疫情之间没有确切的联系 。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 ,没有迹象表明进口病例与大连有明确联系。它更有可能从海外进口,被污染的海产品也更有可能进口。吴尊友介绍,北京疫情与大连疫情的相似性与海产品加工和销售有关 。
2 、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自国外的海鲜和冷冻食品都可能附带着新冠病毒。这次大连疫情传播源被证实来自国外 ,而更先被发现的感染疫情的人,也是在运输冷链食品的过程中被感染。这并不是之一次,在去年7月中旬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案例 。不少网友讨论说冷链食品是最容易传播的途径。下面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3、想要彻底斩断疫情的输入需要从源头进行断绝 ,既然首例病例来源自冷库,那么对于冷库的物品要进行彻底的消毒以及检测,尽量做到每一个进入冷库的产品都进行抽样检测,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从源头上灭绝新冠病毒,不给新冠病毒传播的机会 。
4、根据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发现本轮的疫情 ,首例确诊病例来源于冷库 ,由于大连这座城市靠近海边他的海鲜加工产品是非常的多的。
5 、截止2020年12月30日24时,大连市累计报告新冠病毒确认41例 ,正在实施医学观察的本地无症状感染者28例。据大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根据国家和大连市基因测序结果分析,此次大连市疫情传播源来自于国外 ,与22疫情基因序列不同源,没有关联性。
大连海产品企业检出病毒,对于病毒应该实施什么消杀措施?
传播路径分析: 进口水产品感染:考虑到确诊患者为海产品加工企业员工,且该企业从事进口及国产水产品加工、冷藏等业务 ,结合之前北京新发地疫情与海鲜产品的关联,以及海关总署在进口冻南美白虾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通报,可以初步判断此次大连市疫情有可能源于进口水产品 。
首先发现的确诊病例和12例无症状感染者在一个车间高度集中,患者的工作环境中检测出了新冠病毒 ,在事发后相关部门对其所在的海产品海产品加工企业厂区、冷库 、18家直营门店进行封停,采集了冷库的食品、加工车间、宿舍 、食堂、公共卫生间等地食品和环境样品,目前结果中多份阳性。
口罩你可以带或者不带 ,这是你个人可以决定的,但建议你一定要带手套,因为带鱼的牙齿很锋利 ,避免划伤手部。
降低风险的加工措施 高温处理:病毒对高温敏感 。饲料加工时采用85℃以上高温制粒至少3分钟,可灭活病毒。 添加酸化剂:部分饲料企业会在原料中添加甲酸或柠檬酸(pH≤9),破坏病毒结构。 隔离污染源:对原料储存区、生产车间实施分区管理 ,避免交叉污染 。
低温是实验室中使生命体停滞的常见策略。而通过这次的冻南美白虾事件来看,新冠病毒可以在冷链的低温环境中生存,即使在低温环境中它们停止了感染活动 ,但被放出来后又能感染人了。这件事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挺麻烦的,冷链以后都要进行消杀,这增加了运输成本,对于所有外来输入产品也要严格把控了 。
进一步加大进口冷链食品的检疫力度 ,加强与出口国家主管部门的沟通和磋商,要求输华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指南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通过远程视频检查系统 ,对出口国家的主管部门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远程的视频检查、抽查。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抽样检测,重点加大对进口海鲜等冷链食品的抽样检测 。
多次进口冻海鲜出现新冠阳性病毒,我们还能安心吃海鲜吗?
1 、近期,多地进口冻海鲜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例如 ,北京在三文鱼上检测到新冠病毒;福建厦门、辽宁大连、江西萍乡 、重庆沙坪坝区等地在厄瓜多尔进口冻南美白虾的集装箱内壁和外包装中检测出新冠病毒。 云南在冻南美白虾的包装箱外表面样本中也检测出新冠病毒。
2、冷链食品目前是有一定的“风险 ”的,尤其是进口冷链食品 。因此为了个人生命安全考虑,食用冷冻食品时注意一些问题。
3、之一 ,我们江西萍乡南美冻虾包装新冠病毒的检测是检测样本检测的,并没有进行逐个筛查,检测出结果呈现病毒阳性 ,不代表这批冻虾不具有传染性。
4 、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少吃冷冻的东西 。因为他们不仅不新鲜,还有可能会沾染病菌。如果是从我国生产的话,那么还是可以的。如果是从国外进口的话 ,那么大家千万不要去食用 。毕竟现在这个时期比较特殊,还是要去谨慎一些才是比较好的。
5、近期,各种进口冻海鲜或者冻食品有关的产品检测出新冠 ,世卫组织给出的回应是目前没有收到因为食用某类食品感染新冠的病例,就算有食物中存在新冠病毒,也可以通过烹饪来杀死病毒。
6、所以 ,在超市购买的虾仁不一定新鲜,但绝对可以吃,吃坏了人 ,超市是要担责的 。再来说说虾仁的新鲜程度辨别,如果是自包装的虾仁,尽量选择不漏气的 ,一旦虾仁漏气,冰柜内的循环冷气会持续的冲刷虾仁,虾仁表面会出现风干的痕迹。
